1. <source id="9u5ma"></source>

        <source id="9u5ma"></source>
        新聞資訊
        公司快報
        媒體聚焦
        行業信息
        媒體聚焦
        深化數字化改革創新 打牢“中國建造”工業化轉型基礎

        點擊數:5827  時間:2021/11/12

        主持人:

        王鐵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 首都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新型智庫首席專家

        研討嘉賓:

        王廣斌 同濟大學建筑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葉浩文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特聘研究員 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

        耿裕華 達?毓杉瘓F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胡 丹 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鄒建剛 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袁正剛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所賦予的新機遇。這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即做好建筑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篇“大文章”。數字經濟已然成為當前對沖疫情影響、重塑經濟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向數字化轉型是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建筑業轉型升級,走向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是必由之路。

        CIM建設需技術創新、制度流程和人協同發力

        主持人:建筑業數字產業化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基礎上+CIM(城市信息模型)、+數字孿生、+供應鏈、+AI(人工智能)智慧建造以及+區塊鏈應用等。建立CIM已是大勢所趨。雄安新區是千秋之城、未來之城,建設過程對標國際前沿,是一座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同濟大學全力支持、主動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請王廣斌院長談談雄安新區推動CIM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王廣斌:雄安新區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這就是“數字孿生城市”的概念。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BIM管理平臺內容包括一個平臺、一套標準。一個平臺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BIM管理平臺(一期),包括數據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覆蓋現狀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設計方案、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六大環節的展示、查詢、交互、審批、決策等服務,實現對雄安新區成長全過程的記錄、管控與管理。一套標準指數據管理標準體系,實現新區規劃建設管理上述6個階段數據的全流程打通,為數字空間現實化以及現實空間數字化制定準繩。

        在這樣的規劃和系統平臺下,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條道路、任何一座橋梁在建設之前,都要在管理平臺上進行模型審批,在規劃建設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實現數字與實體同步。這在世界上是完全創新領先的,也極富挑戰性,在做整體頂層規劃設計時,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技術方案、人員知識能力體系建設作支撐。

        BIM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石,沒有BIM就沒有CIM,CIM是一個集成的、融合的、包容并蓄的數據管理平臺。研究表明,要真正做到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一是系統性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至關重要,要明確工程建設每個階段平臺的用戶是誰、精確需求和應用場景如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建設。二是制度、政策和標準的建設至關重要,制度、標準貫穿于所有組織、環節中,是行為規范。三是知識能力體系建設至關重要,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對行業的數字化建設水平要求完全區別于傳統做法,要求極高。雄安新區也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共享學習平臺。四是明確BIM和CIM的重要性至關重要。五是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兼顧數據安全性和系統開放性。

        智能建造為“中國建造”奠定工業化基礎

        主持人:實現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最大場景,是智能建造,這是未來方向。請中建科技首席專家葉浩文從企業實踐角度談談智能建造發展體會。

        葉浩文:智能建造的發展,是充分應用BIM、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及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與機器人等相關設備,通過人機交互、感知、決策、執行和反饋,盡可能地解放人力,從體力替代逐步發展到腦力增強,從而提高工程建造的生產力和效率,提升人的創造力和科學決策能力,從而真正為中國建造奠定堅實的工業化基礎。

        智能建造重點研究包括數字化設計、智能工廠、智能施工、智慧工地和建筑機器人等方面。在數字化設計方面,要打造BIM一體化協同工作模式,實現“全員、全專業、全過程”的“三全”BIM信息化應用,并利用基于BIM的“正向設計”打通工程管理鏈條,實現信息快速共享和工作高效協同。

        近年來,中建科技抓住機遇,打造了“全系統、全過程、全產業鏈”協同的一體化、智能化建造平臺。一體化、智能化建造的創新發展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在設計階段將會充分運用數字化設計技術;在生產階段將會充分運用智能化生產技術;在施工階段將會充分運用智慧化施工技術,實現一體化建造全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從而全面提高工程建造的整體質量、效率和效益。實現工程建設的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和高品質。

        實現項企一體化是施工企業數字化轉型關鍵

        主持人:建筑產業數字化核心是全面實現BIM(建筑信息模型)以及在BIM基礎上實現項企一體化。請袁正剛總裁、胡丹總經理談談BIM目前發展現狀以及項企一體化發展情況。

        袁正剛:BIM是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技術之一。工程項目是建筑業的核心業務,工程項目的數字化管理,BIM應用是重中之重。

        當前,BIM發展較為緩慢,主要有幾個誤區:一是企業誤將BIM完全等同于建模,定位不明確,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作為BIM軟件的提供者,思考的第一件事,是最大可能地減少建模的成本和時間。譬如廣聯達最新發布的數維建筑設計產品,目標就是大幅降低建模難度和成本,并結合本土設計規范和習慣,實現軟件易用高效;從方案、施工圖到施工深化,實現高質量的流程數據無縫連接,打破數據孤島;設計業務數據和工程施工數據充分融合,實現設計、算量、施工一體化。

        二是BIM要發揮作用,必須做到全數據化。BIM中信息的價值要發揮出來,要真正用于指導決策。以往,建筑業數字化工具不成熟,容易形成數據孤島。未來必須有體系化的思路,平臺要把設計、建造和運維貫穿,實現一體化,進而提升全產業鏈的效率,推動新業態的產生。廣聯達項企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夠面向用戶提供模塊化應用,并集成生態應用,滿足多方用戶的應用需求,打造技術、業務、數據中臺,實現業務協作,數據互通,技術融合,高效運營,開放共享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的平臺,從而助力項目與企業精細化管理。

        胡丹:BIM技術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對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是個探索過程;對整個建筑業而言,要協同發展。目前,企業在轉型中都出現了困惑,發展中存在短板,項企一體化是破局的關鍵。

        項企一體化,包括項目各部門之間的一體化橫向協同、企業與項目之間的一體化縱向協同、企業各業務部門之間的橫向協同。項企一體化,從業務維度看,無論是在企業層面還是項目層面的業務協同,要做實做全,橫向到邊;各業務領域從企業到項目要做深做透,實現項企一體,縱向到底,實現企業管理到位,項目執行到位。從數字化技術維度看,實質是項目/企業業務的數字化和業務協同的在線化過程,最終實現決策的智能化。因此,建筑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未來發展方向,必須踐行“項企一體”管理新范式,從業務行為、經營管控、企業數據資產積累等方面,探索企業發展之路。

        數字化技術助力打造轉型升級標桿城市

        主持人:蘇州正在全力引領數字化轉型升級。請鄒建剛董事長介紹蘇州市政府是如何自上而下推動CIM發展以及中億豐是如何自下而上與市政府緊密對接主動推動蘇州數字城市建設的。

        鄒建剛:作為蘇州本土建筑業龍頭企業,中億豐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不斷為蘇州城鄉建設發展賦能。在中億豐“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中,信息化、數字化建設都是戰略重點。經過10余年發展,中億豐專職數字化技術人員已達110余人,而且還成立了中億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來,中億豐從戰略層面進行布局,把握從信息化建設到數字化轉型趨勢,催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和新產業,產業鏈由建造(主業)—制造(產品化)—智造(技術賦能)延伸到最底層,為搭建好蘇州新城建的數字底座,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應用場景。同時,基于BIM+CIM在技術端的黃金組合,幫助企業從三個維度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深度方面:由傳統建造向綠色智能建造升級;長度方面:由建造向智慧管養、智慧運維產業延伸;廣度方面:由項目建設服務向城市綜合服務管理覆蓋,取得了較好成效,F階段,集團正全力以赴,通過數字賦能,不斷加碼應用場景,為推動蘇州新城建政策落地實施和城市轉型升級貢獻中億豐力量。

        中億豐承建的加拿大五臺山仿唐大雄寶殿項目,采用的是BIM技術,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架起了雙方友誼橋梁。今年通車的國內首條穿湖雙層疊加隧道——蘇州陽澄西湖南隧道,其管養單位也是中億豐,全面接入的中億豐“隧道全壽命周期智慧管養平臺”,實現了從計劃到運營再到養護維修管理的精細化運維控制。中億豐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之路一直與行業共成長、齊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數字孿生技術推動城市建設更智慧、更可持續

        主持人:推動CIM全面發展,數字孿生技術不可或缺。請達?毓啥戮种飨⒃HA談談企業圍繞數字孿生技術所開展的研究、實踐情況。

        耿裕華:建筑業企業融合數字化發展,充分利用科技助力管理效能提升是大勢所趨。在實現建筑業全要素、全過程、全參與方的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后,企業應該積極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達?毓稍诩夹g應用方面,整合大地測繪系統、BIM技術、北斗定位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無線傳輸手段,建立起數據共享和交互的平臺,實現數字建造。同時運用人臉識別、AI等前沿技術,提高項目現場管理水平,實現智慧化施工。

        達?毓稍谑┕がF場運用基于北斗/GNSS毫米級衛星,做了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測量定位。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工程測量結合,通過衛星即時定位數據和大地測量數據的比對,校正施工誤差,在15分鐘內可以把精度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解決了施工現場定位準確性問題。二是數據利用。衛星導航系統最大的優勢,是在三維空間基礎上增加了時間維度,收集關鍵工程節點產生的數據,以輔助管理。三是安全管理。借助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讓需要進行定位跟蹤的人員,佩戴帶有芯片的安全帽、定位手環等,經過一定區域時,部署在該區域的定位基站設備實時讀取數據,進入危險區域時可自動報警,起到安全預警和防范的作用。

        就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應用水平而言,實時定位服務已經極為普遍,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建筑工程領域推廣的定位方面,安全帽、定位手環也在逐步運用。在施工領域,RTK(實時動態測量)技術在現場快速定位、結構變形監測方面也有廣泛應用。我們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施工過程毫米級移動測控系統,全力構建“雙關閉環”數字孿生系統。

        小結

        主持人:請各位嘉賓對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作個展望。

        王廣斌:數字化轉型成不成功,最大的因素是人。轉型需要技術創新、制度流程和人協同發力。數字化轉型,既需要像中建科技、達?毓蛇@樣的企業進行研發創新,更需要像廣聯達這樣的“使能者”提供智力支持。

        葉浩文:數字化轉型,千萬不要與生產經營分離,形成“兩張皮”。要將數字化融入生產過程、融入管理過程,提質增效是關鍵,智能建造是方向。

        耿裕華: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如何將數字技術應用起來是目前的重點。希望大家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為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開拓新領域作出創新和努力。

        胡丹:建筑業是高能耗產業。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建筑業唯有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積極實行項企一體化發展、用科技引領產業變革,才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鄒建剛:2021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出爐,蘇州競爭力排名為全國第六。蘇州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永遠在線”的數字城市。從項目建造手段、城市治理等方面來說,還有很大空間;而從數字化轉型方面來說,是建筑業企業的機遇,也是挑戰。

        袁正剛:在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不能將數字化當作技術,而要當作業務。數據只是“堆”在一起,一點兒作用也沒有,要從頂層設計角度對數字化轉型進行定位、規劃,在發展中要與業務深度整合,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所以,企業一把手要牽頭推動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不僅是IT部門的事情,更是各個業務部門都要參與的事情。


        (轉載自中國建設新聞網)

        爱爱动态
                     
         

        版權所有@ 南京大地建設集團 地 址:南京市鼓樓區華僑路56號大地建設大廈
        電 話:025-83312041(總機) 025-85393665(預制構件、新型建材業務咨詢) 傳 真:025-83318660
        蘇ICP備11033548號